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山东青岛胶州湾,福建厦门五通湾、东山湾,广西(潮下带),香港(潮下带、泥砂),南海(北部湾、水深62—65 m、底质泥质砂),西沙群岛永兴岛(珊瑚礁坪台)。
形态特征 体长65 mm,体宽(含疣足)1.5 mm,具148个刚节。
酒精固定标本,体表有珠光。
体细长线状,圆筒形,体表光滑。口前叶前缘圆钝。具1对弯月形的眼。3个须状触手,中央触手长为口前叶的4/5,位于口前叶后缘的中央触手稍长于位于口前叶前缘的侧触手。1对触角大、长三角形,具乳突状的端节。2对须状围口节触须,背对稍长于腹对。触手、触须均为须状(图245 A)。
翻吻光滑无附属物(标本吻未外翻,需解剖观察)。
背须基部具收缩部(图245 C)。体前部(约第1—4刚节)亚双叶型疣足,背、腹须突锥状,背须稍大于腹须,背须基部仅具背足刺。以后的双叶型疣足,背须基部除具足刺外,还具足刺状刚毛。
简单型粗且直的足刺状背刚毛外伸约始于第5—20刚节(图245 C)。腹刚叶钝圆柱状,除具1根足刺外,还具数根具细侧齿的简单型毛状刚毛(图245 D—E),未见叉状刚毛。
尾部具2根细长的肛须(图245 B)。
形态特征 体长65 mm,体宽(含疣足)1.5 mm,具148个刚节。
酒精固定标本,体表有珠光。
体细长线状,圆筒形,体表光滑。口前叶前缘圆钝。具1对弯月形的眼。3个须状触手,中央触手长为口前叶的4/5,位于口前叶后缘的中央触手稍长于位于口前叶前缘的侧触手。1对触角大、长三角形,具乳突状的端节。2对须状围口节触须,背对稍长于腹对。触手、触须均为须状(图245 A)。
翻吻光滑无附属物(标本吻未外翻,需解剖观察)。
背须基部具收缩部(图245 C)。体前部(约第1—4刚节)亚双叶型疣足,背、腹须突锥状,背须稍大于腹须,背须基部仅具背足刺。以后的双叶型疣足,背须基部除具足刺外,还具足刺状刚毛。
简单型粗且直的足刺状背刚毛外伸约始于第5—20刚节(图245 C)。腹刚叶钝圆柱状,除具1根足刺外,还具数根具细侧齿的简单型毛状刚毛(图245 D—E),未见叉状刚毛。
尾部具2根细长的肛须(图245 B)。
国外分布
越南(南部),日本(本州中部和南部),大西洋(中部),印度洋(中部),美国(加利福尼亚),巴拿马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Hartman(1968)和Gallardo(1967)均报道具又状刚毛,而Imajima(1987)未报道叉状刚毛。西沙群岛标本有又状刚毛(吴宝铃等,1975),而南海北部湾标本未发现叉状刚毛。另外,孙道元(1990)报道的新种无眼且足刺状背刚毛外伸始于第12—15刚节,Gallardo(1967)亦报道无眼,我们的标本有眼和简单型足刺状背刚毛外伸始于第5—20刚节。由于眼的有无和简单型足刺状背刚毛外伸始于的刚节数变动较大,故尚不能确认为新种。
本种曾用名为白合甲虫。
本种曾用名为白合甲虫。